五常信息网(五常论坛)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9874|回复: 8

五常历史名人

[复制链接]

347

主题

758

帖子

8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81329
金钱
63860
威望
8263
经验值
6113
魅力
1569
精华
3
发表于 2011-9-13 15:07:4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索尼  (?一一1667)姓赫舍里氏,满洲正黄旗(红旗乡孤家子屯)人,父硕色,伯父希福。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(1636年)曾任内三院大学士。顺治十八年(1661年)世祖病危,诏翰林院大学士麻勃吉、王熙至养心殿,遗诏立圣祖康熙为皇太子,时年仅8岁。以索尼、苏克萨哈、噶必隆、鳖拜4人为辅政大臣。康熙六年(1667年)奏请圣祖亲政。索尼是年卒。
    长子噶布喇授一等公,第三子索额图,初任侍卫。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,八年五月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。九年为保和殿大学士,十一年,加太子太傅衔,十九年八月授内政大臣、议政大臣,二十五年授侍卫内大臣时,罗刹(俄罗斯)屡侵黑龙江边境,清政府派兵征剿,迫使沙皇同意谈判。二十八年清政府派索额图前往尼布楚代表清政府与俄政府代表谈判,力主正义。议定以额尔古纳河及格尔必齐河为界,从此贝加尔湖以东至库页岛以西的的广大地区尽归中国。三十五年随驾征噶尔丹得胜还京,四十二年,因参与康熙诸子的权利斗争,被拘禁,后幽死于狱中。
宝武  姓赫舍里氏,满洲镶白旗(今营城子满族乡)人。其父萨哈廉曾任杭州佐领顺治初年为户部郎中,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以户部钦差到黑龙江巡视。临返京时,其弟郑开极为他撰写了《宝公送别图序》,序中详记龙江风貌、疆域、物产等事,该图至今尚在其后人家中保存,实为国之文物。生卒年不详。
 德平阿  蒙古镶红旗人。原属吉升阿佐领旗下,归佛蒙古,披甲出身,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干将。咸丰三年(1853年),在直隶临络关、山东高唐洲马官屯及湖北、安徽等处与太平军打仗300余次,杀戮太平军官兵200余,俘虏40余。咸丰五年,又在马官屯打仗,颈受枪伤,得赏银4 000两。咸丰六年十一月问克复湖北省汉阳府城池,晋升为骁骑校,赏戴蓝翎。咸丰七年五月因克服宜昌荆门洲打仗出力,从而再得升擢。同治五年出任拉林协领,此间大力鼓励旗民开荒,颇有政绩。生卒年不详 
富升  字贵卿。满洲镶红旗(今双桥满族乡双桥子屯)人。姓赫舍里氏,父名双亮。幼年家贫,赌钱为业,常夜宿他人之家。咸丰初期,清政府征兵攻打太平军,他即报名入伍,初当伙夫。一日太平军突至,将佐领围住。他飞驰入阵,救出佐领,深得佐领器重。因其身材长大,膂力过人,作战悍猛,屡自讨前敌,不断得到提拔。先后沿长江流域直入四川,被皇帝面封为"双巴图鲁"(最勇敢的意思),任其为奉天副都统,赐一品顶戴,双眼花翎。后调往南海,任海防大帅,因其行二,故称“二大人”,又称东府大人。在家乡双桥子建有“帅府”。
    以后,他逐渐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,国势每况愈下,从而心灰意冷,无意于高官厚禄。光绪皇帝屡次诏他进京,他都以"年迈多病,吐血不能从政"为由拒诏。不久果因年迈病死于任所。其灵柩送至双桥子老家,葬于今二农场前高岗处。
    三弟富伦,拉林五品骁骑校,四弟富兴,吉林正黄旗四品佐领。
 永海  姓富察氏,满洲镶白旗(今拉林镇南老营)人。清同治七年(1868年)出任拉林协领,是年九月二十一日,奏请修筑拉林城池,因财力不济,遂在拉林之24个旗屯民户和街内商贾店铺中摊派,每垧地捐银250文,每户捐谷草20'0捆,共捐得30 244吊174文,征民夫2 300名,西丹兵800名,共计3 100名,由大、小官员四面分段弹压夫役,费时1年竣工。修成周围8里半,底宽1.3丈,高6尺,中宽1丈,里修宽4尺的顺墙马道,外筑宽3尺、高4尺的女儿墙,计高1.2丈,每2.5尺间修垛口1个。城墙由底到顶均由草泥蜡禾盘垛。墙外1.8丈远处修城壕一道,宽两丈、深1.8丈,城四门各建门楼一座,全用砖瓦砌筑,门板用铁页包裹,又钉铁条两道,每门楼里面还筑有炮台一座,高1.2丈,均用土坯砌垒,每门盖有一间门房,由八旗委官一名,闲散一名看守盘查行人,遇有匪患,则增派旗兵把守。永海捐建拉林城,不辞劳苦,颇费心力,每日四周巡视监建,使拉林城池从金代后首为完善。
    永海之孙傅云溪,民国和伪满洲国期间,曾任塾师,通晓满族文字、语言,对书法也颇有功力。1959年病死乡里。生年不详。
 巴林保  满族,同治七年(1868年)奉命任五常堡放荒委员(副都统衔)。为五常堡首任军政领导人。莅任以来,居官较清正,重视耕牧,爱惜民力。是年六月,堡属界内春种后,"天旱无雨,炎暑熏蒸,禾苗枯槁"。巴林保从六月初一始,率民于回龙山前祈雨三次,幸于六月二十四日得大雨,遂以为秋收可望。不意由此淫雨连绵,直至秋分时节。堡内遍地水浸,庄稼有粒无成,洼地有穗无粒,菸麻尽浸于水。巴林保乃将灾情加重报告吉林将军衙门,经准,免收3年赋税,并派官前来赈济,民皆欢悦。
毓斌  满洲镶蓝旗人,进士出身。光绪六年(1880年)首任五常厅抚民同知,是五常县级政权机构的创始人,也是五常县城城垣、衙署,庙宇的兴建人。对五常的草莱开创起到了奠基作用。
    光绪四年(1878年)吉林将军铭安派其与四品衔委用通判史陈治前往五常、宾州、敦化3处勘察拟修城建署,由民官治理该地。毓斌等来到五常堡时,他见该堡地域狭隘,人烟稀少,不属适中之地。遂到堡南之欢喜岭,见此有东西大街一条,商贾萃集,人烟稠密,位于五常堡、山河屯的中间,足可建城设署。他又到小山子、兰彩桥、山河屯等地勘察,认为山河屯商贾繁华,可设分防经历,兰彩桥地处偏隅,可设分防巡检。经奏请清朝军机处转皇帝御批,于光绪六年十二月初八(1881年1月7日)正式批准在欢喜岭建立厅治。兰彩桥设立分防巡检署,山河屯设分防经历署。毓斌为五常厅抚民同知,总管本地军政事宜。因五常堡内有按"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"设立之"举仁"、"由义"、"崇礼"、"尚智"、"诚信"5个甲社,故沿袭五常堡之名改欢喜岭为"五常厅"。光绪七年(1881年)毓斌筹集地亩税之部分银款用以兴建五常厅城,按照他的设计,周设四门,东日"迎旭",西日"承恩",南日"莱薰",北日"拱极"。在城内西北隅修衙署、监狱,在小十字街路南又修筑文庙(即孔庙),至此五常街市渐具规模。光绪九年解五常厅同知职,光绪十一年出任宾州厅同知,十二年为长春府翻译举人,卒年不详。

347

主题

758

帖子

8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81329
金钱
63860
威望
8263
经验值
6113
魅力
1569
精华
3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9-13 15:15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二十五编 人物 第二章 名人 第一节 名人传略 索尼 (?一一1667)姓赫舍里氏,满洲正黄旗(红旗乡孤家子屯)人,父硕色,伯父希福。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(1636年)曾任内三院大学士。顺治十八年(1661年)世祖病危,诏翰林院大学士麻勃吉、王熙至养心殿,遗诏立圣祖康熙为皇太子,时年仅8岁。以索尼、苏克萨哈、噶必隆、鳖拜4人为辅政大臣。康熙六年(1667年)奏请圣祖亲政。索尼是年卒。 长子噶布喇授一等公,第三子索额图,初任侍卫。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,八年五月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。九年为保和殿大学士,十一年,加太子太傅衔,十九年八月授内政大臣、议政大臣,二十五年授侍卫内大臣时,罗刹(俄罗斯)屡侵黑龙江边境,清政府派兵征剿,迫使沙皇同意谈判。二十八年清政府派索额图前往尼布楚代表清政府与俄政府代表谈判,力主正义。议定以额尔古纳河及格尔必齐河为界,从此贝加尔湖以东至库页岛以西的的广大地区尽归中国。三十五年随驾征噶尔丹得胜还京,四十二年,因参与康熙诸子的权利斗争,被拘禁,后幽死于狱中。 宝武 姓赫舍里氏,满洲镶白旗(今营城子满族乡)人。其父萨哈廉曾任杭州佐领顺治初年为户部郎中,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以户部钦差到黑龙江巡视。临返京时,其弟郑开极为他撰写了《宝公送别图序》,序中详记龙江风貌、疆域、物产等事,该图至今尚在其后人家中保存,实为国之文物。生卒年不详。 德平阿 蒙古镶红旗人。原属吉升阿佐领旗下,归佛蒙古,披甲出身,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干将。咸丰三年(1853年),在直隶临络关、山东高唐洲马官屯及湖北、安徽等处与太平军打仗300余次,杀戮太平军官兵200余,俘虏40余。咸丰五年,又在马官屯打仗,颈受枪伤,得赏银4 000两。咸丰六年十一月问克复湖北省汉阳府城池,晋升为骁骑校,赏戴蓝翎。咸丰七年五月因克服宜昌荆门洲打仗出力,从而再得升擢。同治五年出任拉林协领,此间大力鼓励旗民开荒,颇有政绩。生卒年不详。 富升 字贵卿。满洲镶红旗(今双桥满族乡双桥子屯)人。姓赫舍里氏,父名双亮。幼年家贫,赌钱为业,常夜宿他人之家。咸丰初期,清政府征兵攻打太平军,他即报名入伍,初当伙夫。一日太平军突至,将佐领围住。他飞驰入阵,救出佐领,深得佐领器重。因其身材长大,膂力过人,作战悍猛,屡自讨前敌,不断得到提拔。先后沿长江流域直入四川,被皇帝面封为"双巴图鲁"(最勇敢的意思),任其为奉天副都统,赐一品顶戴,双眼花翎。后调往南海,任海防大帅,因其行二,故称“二大人”,又称东府大人。在家乡双桥子建有“帅府”。 以后,他逐渐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,国势每况愈下,从而心灰意冷,无意于高官厚禄。光绪皇帝屡次诏他进京,他都以"年迈多病,吐血不能从政"为由拒诏。不久果因年迈病死于任所。其灵柩送至双桥子老家,葬于今二农场前高岗处。 三弟富伦,拉林五品骁骑校,四弟富兴,吉林正黄旗四品佐领。 永海 姓富察氏,满洲镶白旗(今拉林镇南老营)人。清同治七年(1868年)出任拉林协领,是年九月二十一日,奏请修筑拉林城池,因财力不济,遂在拉林之24个旗屯民户和街内商贾店铺中摊派,每垧地捐银250文,每户捐谷草20'0捆,共捐得30 244吊174文,征民夫2 300名,西丹兵800名,共计3 100名,由大、小官员四面分段弹压夫役,费时1年竣工。修成周围8里半,底宽1.3丈,高6尺,中宽1丈,里修宽4尺的顺墙马道,外筑宽3尺、高4尺的女儿墙,计高1.2丈,每2.5尺间修垛口1个。城墙由底到顶均由草泥蜡禾盘垛。墙外1.8丈远处修城壕一道,宽两丈、深1.8丈,城四门各建门楼一座,全用砖瓦砌筑,门板用铁页包裹,又钉铁条两道,每门楼里面还筑有炮台一座,高1.2丈,均用土坯砌垒,每门盖有一间门房,由八旗委官一名,闲散一名看守盘查行人,遇有匪患,则增派旗兵把守。永海捐建拉林城,不辞劳苦,颇费心力,每日四周巡视监建,使拉林城池从金代后首为完善。 永海之孙傅云溪,民国和伪满洲国期间,曾任塾师,通晓满族文字、语言,对书法也颇有功力。1959年病死乡里。生年不详。 巴林保 满族,同治七年(1868年)奉命任五常堡放荒委员(副都统衔)。为五常堡首任军政领导人。莅任以来,居官较清正,重视耕牧,爱惜民力。是年六月,堡属界内春种后,"天旱无雨,炎暑熏蒸,禾苗枯槁"。巴林保从六月初一始,率民于回龙山前祈雨三次,幸于六月二十四日得大雨,遂以为秋收可望。不意由此淫雨连绵,直至秋分时节。堡内遍地水浸,庄稼有粒无成,洼地有穗无粒,菸麻尽浸于水。巴林保乃将灾情加重报告吉林将军衙门,经准,免收3年赋税,并派官前来赈济,民皆欢悦。 毓斌 满洲镶蓝旗人,进士出身。光绪六年(1880年)首任五常厅抚民同知,是五常县级政权机构的创始人,也是五常县城城垣、衙署,庙宇的兴建人。对五常的草莱开创起到了奠基作用。 光绪四年(1878年)吉林将军铭安派其与四品衔委用通判史陈治前往五常、宾州、敦化3处勘察拟修城建署,由民官治理该地。毓斌等来到五常堡时,他见该堡地域狭隘,人烟稀少,不属适中之地。遂到堡南之欢喜岭,见此有东西大街一条,商贾萃集,人烟稠密,位于五常堡、山河屯的中间,足可建城设署。他又到小山子、兰彩桥、山河屯等地勘察,认为山河屯商贾繁华,可设分防经历,兰彩桥地处偏隅,可设分防巡检。经奏请清朝军机处转皇帝御批,于光绪六年十二月初八(1881年1月7日)正式批准在欢喜岭建立厅治。兰彩桥设立分防巡检署,山河屯设分防经历署。毓斌为五常厅抚民同知,总管本地军政事宜。因五常堡内有按"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"设立之"举仁"、"由义"、"崇礼"、"尚智"、"诚信"5个甲社,故沿袭五常堡之名改欢喜岭为"五常厅"。光绪七年(1881年)毓斌筹集地亩税之部分银款用以兴建五常厅城,按照他的设计,周设四门,东日"迎旭",西日"承恩",南日"莱薰",北日"拱极"。在城内西北隅修衙署、监狱,在小十字街路南又修筑文庙(即孔庙),至此五常街市渐具规模。光绪九年解五常厅同知职,光绪十一年出任宾州厅同知,十二年为长春府翻译举人,卒年不详。 史廷辅 山河镇人,生于清朝同治二年(1863)。幼年不愿读书,顽皮好斗,乐打报"不平",而且从不畏惧。人送绰号"史球子"。 成年之后,在山河镇开小客店时,偷窃山东客商王某之财,王某因此丧生。 民国初期,他利用这笔不义之财开设烧锅、当铺两处,生意兴隆。数年之中获利10万余,后又合股开办银行,进而发了大财,一跃成为本地富翁和商界著名的"领袖"。 虽财势兼有,但其一直为偷窃山东客商之事感到亏心,昼夜寝食不安。为表忏悔,于民国12年置地产1垧,出资8万余在西门外修建"明圣官寺"为己赎罪,工程历时14年告竣。 犬庙修成后,开设"粥锅"于寺内,每日按时为饥民放粥3次,又按月给遇难的王某山东老家汇款赡养老小。如此数年,深得市民敬重。 晚年尽散家资办学馆,兴"慈善"事业收养孤儿,施舍鳏寡。伪满康德9年(1942年)殁,享年80岁,卒后遗产俱舍于庙。 张步青 旧时是山河镇西郊有名的乡绅地主,社会影响颇大,人送号"张老步",所住自然屯被称为"张步屯"。 张步青生予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。成年后,继承祖业,修建三合青瓦房l处,筑有围墙、炮台。张精明强干,极善经营,置地40余垧自耕,兼营工商业11处。在山河镇除设有万隆长杂货店和皮铺以外,在向阳山、土桥子、大新屯、榆树县城等地亦设有杂货铺、油坊、烧锅等,家资巨富。 张步青性格倔强,自恃财大,不畏官吏,无论是社会名流,还是军警要人,全不放在眼里,稍不如意,便破口大骂,市民商人等见面皆称以"张二爷",背地里却称"张二骂祖宗"。但他对雇用的长短工尚讲信用,从不拖欠或少付工钱.这是当时地主豪绅很难做到的,因而民愤较小。 伪满康德2年张步青被"绑票",家产折去大半。伪满康德8年日本侵略者指名收其良田20垧,为日本人专用,张执意不从,公开与日伪势力抗衡,被捕入狱。释放后又去伪满洲国首都新京(长春)告"御状",伪新京高等检察厅见是地方乡绅,不便加罪,于是采取两面手法,明则好言安抚,暗则捣鬼下毒,致使中枢神经损伤,1942年归里后不久便死去,时年56死。 刘凤会 1900年生于牛家乡镶黄旗三屯,刘氏自幼家贫,身高胆大,性情豪爽,爱打不平,武功颇佳。青年时代,在山东省军阀张宗昌手下当马弁。后携张的七姨太乘火车潜返故里时,在沈阳为张手下军兵阻截,刘无奈弃张妾跳车逃回。 回家后,因生活窘迫,介身绿林。时日寇侵占东北。涂炭中国人民,刘义愤填膺,自号“平东洋”开始了抗日活动。1935年农历十月,刘与把兄弟任景章砸了满家屯地主金万安家的"孤丁",不久案发,伪警察署将任捕获,施严刑逼他供出刘凤会。任面对严刑拒不招认。伪警察署无奈,便派巡官关云峰等前去捉拿刘凤会,刘、任当堂互不招认。后来伪镶黄警察署将此案呈送伪双城县警察局审理,供词无改,伪满当局决定先将任景章处死,以儆刘凤会。临刑前,刘对任说;"义弟死后,愚兄定为你报仇雪恨。今生不能常聚,来世再见”说完,抱头痛哭。不久任被杀害于西门外,枭首示众。后经三屯地主刘、战二家出巨款将刘凤会保释出监。十日后,刘身穿大褂,头戴草帽,腰插双枪,坐骑高头大马,大摇大摆闯到伪镶黄警察署。众警察无不点头哈腰,寒喧问候。刘风会一拍胸脯:"今天没事,随便蹓蹓,想和兄弟们玩一玩"。警察一听,连忙捧场:"好,谢刘爷赏光。这时,正好有几支麻雀在瓦房脊上跳跃。警察指着麻雀说:"刘爷,听说你的枪法百发百中,能不能露一手给我们开开眼?"刘风会将大褂一搂,顺手拔出手枪,只听"啪"的一声,一只打丢了脑袋的麻雀从瓦垅上滚落下来。警察们齐声喝彩,连称“好枪法”!“好枪法”!刘凤会心想,一不做,二不休,我不露两手,这帮警察狗子也不知道我的厉害。随后,一阵大笑:“小意思,小意思,是家雀跳到枪口上了。"这时,又一警察指着门前百步开外的电话线说:"掐电线怎样?"刘凤会回转身甩手一枪,只听"啪一一嗡"的一声,电话线被打断了。警察们惊得瞠目结舌,半晌才说。"神枪!神枪"!警察们把刘凤会簇拥到屋内,陪刘打麻将、喝酒,至晚方散。刘起身告辞。巡官关云峰趁机献殷勤、拉关系,消除仇怨,非要送刘凤会一程不可。关把刘送到西门外,刚要转身告别,刘厉声道:“云峰请留步!今天我特为任景章报仇而来。"关一听,慌忙求饶:"刘爷饶命,饶命啊!"刚要逃跑,被刘两枪击毙。其余送行的警察抱头逃窜。刘亲到关家抚慰关的七旬老母,并馈赠现洋200元,以资生计。此后,刘率领1 OOO多人的队伍到五常县东部山区投归抗联三军长赵尚志,参加了抗日队伍。从此,"平东洋"声威大震。他英勇善战,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,使日军闻风丧胆。搞得盘据在八家子、背荫河、尚志县老街基一带的敌人一无宁日,曾以一两骨头一两金子的悬赏缉拿"平东洋"。 1942年,他率部在本县大荒沟活动,被日军包围,突围后,发现人数不够,又率兵2次突入重围,如此三出三进,打死日军几十人。最后,被日军机枪打断双腿,被俘后惨遭杀害,时年42岁。 吕世达 1892年出生于五常镇。幼进私塾,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。就学期间就酷爱文史,成绩优异,名列前茅。毕业后在长春办私立中学,担任教务主任。为唤起民众自强不息,坚定他教育救国的信念,将学校命名为"自强中学"。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,培养出大量人才,这所中学蜚声远近,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,于1931年12月被查封,他连夜逃出长春,隐居在岳父家,不久回故乡五常县城。 1933年,在五常知名人士郭炳文、李作春等推荐下,伪县公署任命他为五常中学校长。此时他年近40,重视教育事业勤恳办学。不久当局派口语教员川岛、松本等日本特务,于是吕暗中支持学生闹学潮。事发后,马国珍、杨春青、马洪廷等3名学生被捕入狱,吕世达开始消极怠工,日特察觉后,将其革职。 慑于吕世达在知识界中的声望,日伪当局又任命他为五常街公所街长,吕世达不甘为敌人所利用,在其兄吕世瑞(知识分子)启发下,他采取表面应酬,暗地抵制的办法应付官差,推时度日,上班时照例给职员训话。他讲的都是廉洁奉公、不勒索百姓等无关痛痒的套话,绝口不谈“日满亲善”,“共存共荣”。每次当局派工、派款他总提出理由推拖,力争少摊或不摊。 晚年,面对日伪的淫威,吕世达报国的想思日渐减退,只图偏居一隅,虚度残年,不图抱负。长期在家闲居,借酒消愁,他常说"我前半生有一张教育学生的讲桌,后半生却有两张桌,一张酒桌,一张麻将桌。" 吕世达为人正直,乡里有难,他不避艰险,尽力相助。民众教育馆长崔一夫因保存四卷"中山全书"和酒后说一些对日伪当局不满的话,被日本宪兵队抓去,施以酷刑,几乎死去。崔父求救于吕世达搭救其子出狱,吕虽多次出面交涉但都没有奏效。最后将家传的一幅古画,送给日本宪兵队长才换回崔一夫一命。事后崔家以厚金相报,他拒不接受。 1943年,伪县公署撤销他街长职务,责令他撰写《五常史志》,但他一直报病在家,只字未写,翌年死于车祸,终年52岁。 郎荣伯 字锦棠,1909年生,满族正红旗(红旗乡前红旗村)人。幼年随父郎奎五(字星三)攻读孔孟之书,经十年寒窗,读至《左传》、《春秋》,精通"诗、书礼易",善赵体书法,喜水墨丹青,爱五音六律。18岁出家门,走四方以教书为业,先后在拉林南苟家窝棚,八家子东新张家屯、马鹿沟、罗家窝棚等地充当私塾塾师,从教2 O余年,桃李遍地,颇有名气。 他为人忠厚、耿直,少年时受父严教,惜弱怜贫,从不以利禄为重,对学生一向耐心教导,极少体罚和打骂。他经常向学生讲“耕者有其田”和富国强兵的道理。他看到旧中国的黑暗统治,遂无意于功名,民国21年(1932年)原滨江道尹蔡运升慕其才,儿次请他到省做官,均被婉言拒绝,他说:"我能尽力把子弟教习成人此生足矣"。旧私塾里主要课程是读书、写字,然而他一改前规,每天教一堂珠算,每周教一堂图画,天天都有一堂体育课,开展打跑球、溜冰,丢手帕等体育活动。每当春夏之交还带领学生上山旅行,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河山的教育。因此,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尊敬。每到一处教书,学生少则20几人,多则达四五十人,不仅有男生,而且还有女生,很多学生常年住在他家里不走,一读就是几年。他的塾馆一度成为双城县东的"盛馆"。 1940年以后,日本侵略者及伪满当局下令取缔私塾,并强令改成"国民义塾",增加日语课,要学生学日本话。他对此大为不满,毅然把家搬到八家子东的山沟新张屯,继续开办私塾,仍教孔孟之书。这个屯四面环山,只有三四十户人家,多是穷苦农民,很多孩子念不起书,他就少收或不收学费,消息传遍十里八村,很多家长高兴地把孩子送来就读。不到一年,学生就增加到40多人。有些学生家离学校10几里远,荒山野道,上学很不方便,于是他就把自家房子腾出一间,搭了两铺大炕叫远道的学生住宿。每当刮风下雨时,他怕年龄较小的学生放学走路不安全,就亲自把他们护送到家。一到夏季,农家活汁繁忙,有的学生因此休学,他看到这种情况,便每年夏锄时放农忙假一个月,既不影响学习,又使学生能帮家干活。冬季,很多学生衣帽不佳,困难很大,于是他便在每年冬腊月放假两个月。为了不误功课,他利用上早学,念夜书的办法把假期的功课补回来。每天早晨四、五点钟开课,读到吃早饭,晚饭后要读到九点。他经常教育学生说:"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立志时。”在他的教导下,山沟里的学生,不仅学业好,而且品行端正,很多学生成了才。 1943年后,日伪当局加紧推行奴化教育,县里的视学经常去各校检查是否上日语课,在此情况下,他买了几本日语书做样子,视学来检查时就把"五经"、"四书"、藏起来,把日语书拿出来,视学走后,继续讲读"五经"、"四书"。他常对学生说: "日本话,不用学,过了3年用不着。" 1945年"九·三"光复后,山沟里士匪出没无常,学馆屡受骚扰,他便把家搬到山外的马鹿屯继续教书。远近学生都说郎先生来了,都争相报名,一时学生达到50余人,其中女学生七,八名。但此时他已因劳成疾,患了白内障病,双目近似失明,整个学馆只好由妻子马淑芳照料。马淑芳也曾念过六年私塾,从《百家姓》念到《诗经》,文笔尚可,为人精明贤惠,她协助丈夫把学校管得井井有条。 1947年,士改运动开展以后,他教的学生多数投身革命,有的当了区村政府的干部,有的随军南下,投入解放战争的洪流,成了革命队伍中的骨干。1948年村里成立小学校,村政府的干部登门请他去当校长,可是此时他的身体已每况愈下,再也不能出任。只好坐在家里帮助学校教师出主意当参谋,一颗心仍放在教育事业上。 1950年春、他的病情加重,于2月下旬与世长辞,时年42岁。 王相臣 贺号王老相,光绪十五年(1889年)生,、系山河镇著名商绅。王氏平生营商乐善,在山河镇内有房80余间,皆赁百姓居住,房费低廉,有钱即给,无钱白住。对贫民百姓以礼相待,有求必应,扶养孤儿10余名,德高望重,名闻乡里。1960年在家乡去世。 舒焕章 1912年生于原拉林县。13岁坐科学习书曲,板头、唱工颇有独到之处,成为舒兰、榆树、五常、原拉林4个县书曲艺人之魁。历任拉林、五常书曲协会会长。他掌握书目甚多,以《侠义忠保国》、《明英烈》为、最精熟。巡回演唱于东北各地,深受听众欢迎。同时,配合政治运动编写了很多新书段,发表于原《松花江文艺》,如配合抗美援朝写了《怒歼美帝野心狼》,社会效果极好,后因双目失明,于1962年7月病故于五常。 王殿举 字正一,1882年生于营城子南土村。少读私塾,后从师学医。目睹乡间劳作及械斗罹伤者甚多,又加兵祸频繁,遭火器伤者亦复不少,故投师姜氏学伤科。30岁出师,行医于拉林,治疗骨折、黑红伤。行医中重视手法与固定,提倡"伤诸外必及诸内"的整体观念,医术甚佳,求治者颇多。习业者有其孙二人,皆服务于社会,也很有建树,县内外慕名求医者甚多。1966年病逝。 皮庆云 1896年生于五常镇。祖父皮西甲在清代光绪年间在本地行医,皮庆云在祖父的影响下,18岁开始学中医。1931年开始行医,曾在天益和药店当坐堂先生,"九·三"光复后自行开业,1952年加入联合诊所,1956年到县医院当中医师。平生勤奋好学,博览医家群书,平易近人,救死扶伤,尽职尽责,时常在家中和路上为人看病,医德高尚。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,并当选为县二届、三届政协委员。1967年病逝,终年71岁。 刘可天 原名刘庭芝、字羽芦。山河镇人,1913年生。1929年毕业于五常中学。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参加抗日义勇军。1935年在北京行知竞存学校读书时,当学生会主席。1937年去陕北参加八路军,先后任师宣传员、民运干事、游击队连指导员、辽源县金家井区救会主任、上赛县县长、河北易县县长、晋察冀一分区工作团主任等职。1936年至1945年期间先后任冀东分区、冀热辽军区股长、科长、二十三旅旅长、一四六团团长。"九·三"光复后派到东北,曾任哈南军分区、哈东军分区副司令员。在五常拉林地区开展剿匪斗争。参与指挥了拉林、山河屯、五常、八家子等地的剿匪战斗,对解放五常县做出了贡献。1947年后担任松花江军区直属独立团团长,独立七师参谋长。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,军委民航局、广州管理局、华南管理局、华中管理局、民航总局、东北管理局副局长。1963年转业到黑龙江省农业厅任副厅长。1972年于北京逝世,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。 许道南 朝鲜族,1938年生于北朝鲜一个农民家庭。4岁时,父亲故去,6岁时随娘改嫁,一家随父来到中国东北的舒兰县平安乡谋生。8岁时在当地就读小学。13岁迁来本县光辉乡北星村。1956年,小学毕业后,继父去世,一家生活的重担便落在许道南身上,他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条件。 许道南从小酷爱学习。当时农村正处在合作化初期,文化生活很落后。他在繁重的劳动之余,仅能读到农村散见的报纸,偶尔借阅一两本小说便成为他最大的享受,这些都为他后来写诗奠定了基础。 1958年他开始练习写诗。力求用诗歌颂扬新兴的农村,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。但由于文化底子薄,直到1959年才发表了处女作《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》,第一次体会到创作快乐和艰辛。 "文化大革命"前是他创作的兴盛时期,《诗集》收录的34首诗作中,这一时期的作品就有15首。其中《大雁》做为代表作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。成为朝鲜族的乡土诗人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困难,从此搁笔。转瞬10年,1976年9月10日当光明来临之际,他突然故去。时年39岁。 1978年,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诗歌选集《大雁》。 曲培珍 女,生于1930年,山东省牟平县人。少年在小学读书,1943年来五常县定居,1949年在街道识字班担任民办教师,1952年在五常林业苗圃当工人。 1956年入五常县评剧团,学评剧。开始学唱《井台会》、《借当》、《回杯记》等,1958年开始唱"里子"(配角),在《红楼梦》中扮演紫鹃、《拜月记》中饰王瑞兰、《姜采莲》中饰韩小莺,因扮相、嗓音具佳,演出后均受观众好评。 1959年在参加松花江地区训练班学习期间,学习张凤楼老先生的《花为媒》,使他开阔了艺术视野,艺技有了长足进步。是年秋,在五常公演《花为媒》,曲培珍饰演张五可,受到观众好评,才华初露,开始“顶梁”(主演)。 1960年初,五常县搞新剧种实验,她担任了第一个实验剧目《樊梨花》的主演。在塑造樊梨花这个人物上,她经过了由花旦到武旦,由评剧唱腔到龙滨戏唱腔,由韵白、京白到地方自的过程。是年6月参加哈尔滨市新剧种公演时,被大会选拨参加黑龙江省7月闻的新剧种会演。她主演的《樊梨花》,由于嗓音透亮甜润,扮相流彩,舒卷自如,唱作俱佳,艺术感染力强,能摄住观众而一鸣惊人,演出后受到了省委书记强晓初等省、市领导的接见。 1962年后,她表演艺术更加成熟,在《红霞》中扮演红霞,唱作动情,感人至深,观众赞扬说:"曲培珍唱的就是好,有一种韵味。"省内一些戏曲界著名人士看了曲的演出,也赞叹不已:"曲培珍真能唱,唱的好。"26岁学艺,30岁成名,没"坐过科"自学成才,无不叹服。当黑龙江省第一书记欧阳钦看完《樊梨花》戏之后对曲培珍说:"你(指樊梨花)三次被贬寒江,我是四看《樊梨花》。"贺龙元帅、罗瑞卿、谭政、肖向荣以及宋任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了她的演出,都给予赞扬。她先后曾经到哈尔滨、牡丹江等10多个市县演出。在哈尔滨为贺龙演出时,著名京剧演员云燕铭为她化妆。 曲培珍为龙滨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 她20年如一日经常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,仅《樊梨花》就演出200多场。她还主演了龙滨戏《女飞行员》、《丰收之后》、《高梦鸾》、《烈火丹心》等许多剧目,1978年5月19日她在距离县城200多华里的山区厂矿为工人演出时,突然发病,抢救无效,与世长辞,时年48岁。 赵义 1920年生于小山子镇,1949年参加供销社工作,1958年任小山子供销社胜进供销部经理。他20多年如一日,始终坚持挑担下乡送货收购,群众热情地叫他"赵大挑",各级-领导亲切地称他为"赵大扁担",是连续多年出席县财贸战线的劳动模范。 他从参加供销工作开始,不管是北风呼啸的严冬,还是烈日当头的盛夏,天一亮就拿起扁担,挑起罗筐爬山涉水,走东屯,串西村,风里来,雨里去,走遍了全乡80多个自然村屯,为群众送货收购,平均每年行程1 000余里,送货1万多斤,收购农副产品上万斤。小山子镇的大路小道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,田边地头都洒下了他.热情的汗水。一次,国庆供销部职工生病不能进货,时值春耕大忙季节,他为了不误农时,毅然决定挑扁担送货,天不亮就出发,担起70多斤重的生产生活资料翻山越岭,走35里路,到供销部时已压肿了肩膀、汗水浸透了衣衫。又过了几天,他又当天往返70多里地,送去生产生活资料36种,80多斤,及时地解决了生产生活需要。1971年夏天,他在送货的路上,看到胜进三队的犁杖把折三铧打了,正在为难,他就跑步到供销社,挑来了铁铧,并帮助装好,受到农民的称赞。又有一次,生产队缺扫帚,他在送货中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当天往返9里多路,从胜进二队扛回一大捆桦树条子,连夜扎16把扫帚送到三队,社员们感动地说:"赵大担真是我们的好后勤"。当年夏季,在农作物大面积发生粘虫危害时,他带领供销部其他两名职工不分昼夜运送农药到田边地头,只几天时间就运送农药3 000多斤,及时扑灭了害虫,保证了农业丰收。 赵义参加供销社工作20多年来,有很好吃的东西在手里经过,他一口不动,有很多好少新商品摆在面前,他一件不买,大量钱财从他手里出入,他分文不占。他的二女儿看到供销社新进了紧缺商品锦纶、凡尔丁,要买一块布料做裤子,赵义教育女儿,做商业工作不能搞特殊化,更不能"近水楼台先得月",要把方便让给群众。二女儿思想通了,没有买。在建立胜进供销部时,赵义带领两名职工白手起家,自己动手拉土、和泥、搭炕、立锅灶,修理旧房,盖起了简易仓棚,用木箱子和木板做成栏柜和货架,用_大扁担挑回几担货物,没花几个钱,1个新的供销社就诞生了。在平时工作中,他精打细算,一分一文不浪费,从小处着眼,日积月累,坚持不懈。1个元钉、1段纸绳、1个梨筐他都精心收管起来,及时为群众提供方便,节约公家费用。每年由他积攒的包装物和旧纸屑就使供销部增加收入20多无,可谓勤俭办企业的典范。1978年病逝。 侯国卿 系山河镇的开荒户,民国元年(1912年)生。为人和气,处事公正。其家·房产之多居山河镇之首。其房虽租于人,但不以房租逼人。为本县历史上较开明之士绅。 侯氏曾祖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山东移民至此,同治初年,在官府地政局充当“小差”一一拉绳者。由于工作勤恳,博得好评,为鼓励他更好当差,地政局在今山河镇赠给他街基地20垧为基业。界址在今大十字街西路南复兴商店起,西至山河镇照像馆止,南至南大桥胜利河北岸。 光绪元年开始就地伐木建房,或租给移民居住或招商开店。其曾祖故后,由其祖父继业继续兴建,因财力不足,便招户借地自筑,名谓"借地不拆屋",至民国15年,总计建筑房屋140余间。 侯国卿幼年丧父,由祖父养育成人。民国20年祖父病死,全部家产为侯国卿继承,靠管理房产,以租房为生,不谋他业。每日游花逛景,吃喝玩乐,故有“侯秧子”绰号。 民国18年山河镇内起火,侯氏房产,烧毁大半。事后厦将南二道街以南至胜利河以北所有街基房产全部卖掉。伪满康德8年以后,住户交房租者极少,收入甚微,于是又开水果店1处。 1946年解放后,被选为山河区南街街长兼八路军山河兵站站长,1948年辞去街长职务,继续担任山河兵站站长兼营水果商店。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,侯氏独捐飞机大炮款东北流通券300万元。受到十区政府的表扬。 1956年,属其所有的房产56间为国家"赎买”,“吃定息”,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主动放弃领取定息,全部上缴国家。1978年病逝,终年68岁。 许烈 1904年生于安家蔺家屯。1929年参加革命,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平西挺进报经理,平西专署司法科科长,涞源县代县长,赤县县长,原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厅厅长,黑河专署专员兼瑷辉县县长,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,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秘书长,中央司法部副部长。1957年任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,省三届政协常委。此间,关心家乡的建设,帮助本县解决了很多问题,对本县的工作给予多方面的支持。1978年9月27日在上海逝世。 冯栋 1919生于常堡乡。解放前就在五常邮政局当邮差。解放后被留用,仍做邮局杆班员、乡邮员。工作勤恳,吃苦耐劳。不论炎热的夏季,还是寒冷的冬天,常年奔走在乡间邮路上。尤其在50年代,条件差,杆班工作非常艰苦,他每周两次身背邮件,从五常徒步出发,经光辉、汪家店到冲河,每次行程100多里路。这样年复一年,从不叫苦,有时午夜归班,第二天仍照常出班,有时因河水上涨,绕道40多里,归班时已是深夜,第二天仍出现在乡邮路上,从不误班,被称为“人民的好乡邮员”。60年代以后,他调到家乡常堡公社邮局工作,条件比以前好些,有自行车,仍是风雨无阻地往返于五常和常堡之间,行程七八十里,每天都准时到达沿途接交点,被群众誉为"活钟点"。他到各村屯,除代卖邮票以外,还常以群众喜闻乐见的"快板"、"顺口流"形式宣传报刊,使该邮递区订阅报刊份数不断增加。由于他的工作出色,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学校师生的尊救,把他当成"贴心人"。他严格执行制度,所接交的邮袋从没发生过任何事故和差错。曾多次被评为省邮电系统劳动模范标兵。1980年6月病逝。 封仲斌 河南省西峡县人,生于1916年。早年毕业于河南宛西师范学校。1933年参加学校"闹学潮",1934年参与地方自治活动,1939年春到陕北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,芦沟桥事变后在太原参加了八路军。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一二九师活动在太行山区,从事抗日活动。抗战胜利后,被派往东北,继张剑飞之后接任中共五常县委书记(民运部长),领导了全县的土地改革运动。在斗争中,他深入实际,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,依靠贫农、下中农、团结中农,打击了地主、富农及官僚资本主义势力,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,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。带领翻身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。土改运动结束后被调到牡丹江市,任市委常务书记。1950年后,先后担任哈尔滨市委秘书长,松江省工业部、基建部副部长、部长、省经委副主任、基建局长、党组书记等职。"文化大革命"运动后期,重新出来工作,任省建委副主任、省五届人大常务委员、副秘书长、省人大顾问、省顾问委员会委员。1985年8月23日在哈尔滨病逝,终年69岁。 关胜启 满族,1907年生于八家子乡,早年毕业于吉林省后期师范学校。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,先后在红旗、营城子乡村小学做教员,在八家子乡靠山村小学、五常县师范学校、拉林镇第一小学担任教导主任、校长。1956年调入五常县第一中学任副校长。他性情耿直,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,培养了几代人才,在五常县教育界享有很高威望。曾当选过县先进工作者,黑龙江省第三届政协委员,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1970年10月退休,1985年3月1日病逝。 刘云青 女,1919年出生在八家子乡靠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,她自幼过着衣不遮体,食不饱腹的贫苦生活。13岁时即被迫当了童养媳,同25岁的丈夫杨德山结了婚。 刘云青自幼无名,村中一些年小的平辈人看到杨大哥的分上便称她杨大嫂,时间一久,杨大嫂便自然成了她的名字。村里上下人等一致这么称谓。 杨大嫂婚后的日子并不好过,丈夫给地主扛活出牛马力仍挣不来全家人的吃穿。为了腾出个嘴来让杨大嫂吃顿饱饭,好心的丈夫便带着她到地主家去打“短工”。早晨空肚子去,中午在地主家对付一顿饭吃。两年之后,15岁的杨大嫂已能拿锄铲地了,但干了一天活,只能挣半个工钱。就这样靠给地主卖工夫,熬着艰难的岁月。 1946年春,中国共产党在八家子区建立了民主政权,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。运动开始时群众还有顾虑,谁也不敢伸头与地主说理,运动开展迟缓,冷冷清清。而爱憎分明,心直口快的杨大嫂,见此情景,怒火填膺,冲出人群揪住地主关龙阁的脖领,反手就是两个嘴巴,然后理直气壮地诉起苦来。这无名烈火顿时点燃了群众的激奋,整个会场沸腾起来,受苦的人纷纷登上台进行说理斗争。杨大嫂的行动为八家子区的土改运动起了带头作用。 1947年春,杨大嫂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她的名字刘云青也从此诞生了。群众一致选杨大嫂为村政府的生产委员。成为土改时村内的第一个女干部。她领导全村人斗地主分田地,当时一些胆小的群众不敢耕种分得的土地,怕地主反把报复。于是杨大嫂便走家串户做思想工作,稳定群众情绪,保护胜利果实,教育群众,发展生产。她除了种好自家分得的土地外,并动员17户农民妇女、拣了别人不敢种的12垧地耕种。又动员这几家集资解决牛犋、籽种,及时种上了小麦,当年获得4.8万斤的好收成为报答党的恩情,她们一粒未吃,将小麦全部卖给国家。杨大嫂在发展生产中为群众带了个好头,为国家作了贡献,被评为区、县两级的劳动模范。县区分别奖励杨大嫂"九九"式步枪一支、子弹15发、80斤黄豆、1匹骡子、1台纺线车、2斤棉花,还有一张奖状。 1948年,党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,杨大嫂带领群众致富的劲头更高了,在原有的麦茬地里又种上了黄豆,收获3.6万多斤。为了扩大再生产,她带领群众用这些黄豆作本兴办油坊,吸收群众入股达70余户,杨大嫂被选为油坊的经理。她办事公道,从不贪占公物,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,被评为省特级劳动英雄。省政府奖给她1台花轱辘大车、1匹马、全副带铜环的绳套、两把带缨的鞭子,还有奖章、奖匾。松江省主席冯仲云亲笔在5尺长、3尺宽的木质大匾上题写:"奖给特级劳动英雄,勤劳生产,劳动先锋"的大字。在呼兰县城召开全省群英会时,省主席冯仲云亲自为杨大嫂赶车,请她坐在大车上,披红戴花沿街宣传她的事迹。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时,国家发放了第一期公债券,杨大嫂带头响应党的号召,将精心储藏多年的4万斤黄豆卖给国家,将这笔款全部买了公债券。她的爱国行动,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,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。 1957年,杨大嫂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主任时,仍倡导发家致富。因此,在"反右"斗争中,被定为新型的"富农分子",行政波撤职、党内受到警告处分。从此,杨大嫂身负不明之冤,在家务农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杨大嫂枯木逢春,富农分子问题得到了纠正。她虽然年过60,体弱多病,但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带领儿女再次出征,劳动致富。除种好承包田外,于1984年10月间,就收购废品1.5万斤、席子5 000领,收入2 OOO余元。不但她自己富了,而且还为群众解决了卖农副产品难的问题,群众赞誉她是“致富的带头人" 1985年12月病逝,终年67岁。 韩恒本县牛家乡厢黄旗三屯人,清朝光绪九年(1883年)生,卒于伪康德10年(1943年)。他从小给地主放牛,常钻于牛肚下哺牛奶。长大后,身高体壮,酷爱畜熟知马性,后来给地主赶车。此人生来面色赤红,外人送外号"韩大红脸"。他赶车技艺高超,远近闻名。他的轶事趣闻,久传不衰。 韩为人初次赶车时,遇一匹烈性骒骡,不惧鞭棒横踢乱咬。韩气极,一手执笼头,一手攥骡尾,中间一脚将骒骡踹倒,一连三拳,打得骒骡屁滚尿流,动弹不得。再套车时,骡子乖乖地站着,伸着脖子等着戴套包。当时使用木轴铁轮大车极其笨重,要由长短7套马来牵引。外行人莫说赶车,就连车也套不上,韩在套车时,除辕马外,在其余六畜位置各放砖头4块,牲畜各就其位,蹄踏砖头,立宁立不动。行车时马戴铜铃,一步三响。马蹄声、铜铃声如鼓钹间奏,叮咚悦耳。一次韩赶马车到双城送粮,数百台大车抢进城门,韩叉腿执鞭立于车上,红缨大鞭左右开弓,如鞭炮炸响。城门刚启,七马大车便飞驰而入,守门警察不禁为之喝彩。卸车时,韩同时挟两个装满小麦的麻袋,轻拿轻放,如同儿戏。收粮警察见状,硬说是麦糠。韩立刻扔下1个麻袋说:"你要挟起1个,我这1车小麦白送你"。警察使尽浑身力气方将麻袋移动半步,窘愧之余,由衷惊服。 有一次,韩的东家办喜事,韩正在炕上喝喜酒,替他赶车的老板满头大汗地跑进屋来,对韩说:"快别喝了,大车误在地里了"。韩一听,哈哈大笑:"没事,不用我去,你到下屋伙房,戴上我的毡帽,穿上我的坎肩,拿上我的大鞭,只要你举鞭不吆喝,保险赶出来"。老板半信半疑照韩恒的说法,从墙上摘下韩的毡帽、坎肩穿戴好了,抄起大鞭,来到误住的大车旁边,不出声,只猛一挥鞭,7匹大马龙腾虎跃,拚力奔挣,吞轴没辋的大车一溜烟似地向前奔去。 韩恒高超的驾驭技艺,在双城、拉林一带颇有名气,可谓赶车老板之魁。 王沐恩 清朝光绪十一年(1885年)生于山河滇,早年献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,官至北洋军少将。 王氏幼年就读于族中塾馆,受祖父清末贡生王廷俊的严教,3年读完大部"孔孟之书",颇有成就。光绪二十二年离家外出求学,先后在吉林省立高等小学堂和两级中学堂读书12年、宣统元年(1906年)考入北洋陆军学堂,民国3年于陆军学堂医科毕业。 民国4年至民国15年,在北洋军伐吴佩孚属下任少校、中校、上校军医官。 直奉战争中,因"功"晋升为陆军少将,任北洋陆军医院院长。 民国十六年返乡省亲,受五常县长和二区区长亲自接待,为尊重其平生业绩,将山河镇西门命名为:"沐恩门"。 芦沟桥事变后,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主义,他心灰意冷,辞官不做,解甲归田,隐居杭州,后病逝于大同,卒年不详。 王锡侯 字九章,山河镇人,生于清朝光绪十四年(1888年)。其父王恒,清末贡生。王锡侯于民国4年在吉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。毕业后,先后任五常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、县商务会长、实业局长、电话局长等职,并当选为吉林省议员。 王锡侯,学识丰富,擅长书法,为人正直,热心于公益事业,民间丧事皆请其为“主点官”颇受人们的尊重。 其弟王九韶,字典臣,吉林省农业学校毕业,后又入自治研究所攻读。民国时,任五常县警察局书记长、第二区书记兼任农务会文牍等职。 其子王风翥,国民时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,后去日本留学3年,1947年当选为"国大代表",1948年去台湾省从事立法工作,1969年病死在台北。 王锡侯中晚辈均受中等以上教育,堪称"诗书门第",为五常县著名"诗书世家"。 袁海龙 兴盛乡八家子屯人。袁自幼家贫,为生活所迫,于民国15年(1926年)投靠当山林警察的妹夫到本县安家镇前沙山子屯,租住郭万祥的房子。夏季在孙家船口摆渡为生,冬季依靠赌博为业。与当地流氓土匪、地痞恶霸、赌徒讼棍广为交往。富户吴坤(绰号吴八爷)唯恐袁图谋不轨,结伙为盗,曾多次唆使房东将袁撵走。逼迫之下,袁愤然离开前沙山子,又在妹夫处借得枪支聚众拉起队伍。不久把吴八爷绑走带去大烟筒屯,报了私仇。翌年在牤牛河西岸与驻军王旅长交战名声大震,至此,袁广结"志同道合"匪队,以编单(号)不编双(号)的陈规编成队伍达2 000余人,行抢于五常、榆树、双城一带。致使这些地区的富人商贾无不敬而惧之。 民国20年"九·一八"事变,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,袁氏激于义愤,自树义旗,成立"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",活动在五常和榆树两县,多次打击日本侵略者和伪政权机关。伪满大同元年(1932年)5月,袁海龙率队伍攻入五常县城,占领了伪县政府。伪县长姜渭琦惊惶失措,狼狈逃跑。城内伪军交枪投降,土豪劣绅闻风丧胆,纷纷逃窜。袁遂将五常县改为"海龙县",自称县长。是年7月袁氏接受了抗日义勇军冯占海部的收编,改为第五旅,袁为旅长。在本县山河屯、长寿山以及吉林省榆树县、德惠县等广大地区,打击日伪军。后来在杨树坪子与日军作战时中弹阵亡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636

主题

1万

帖子

185万

积分

总版主

Rank: 10Rank: 10Rank: 10

积分
1855557
金钱
861670
威望
138358
经验值
762059
魅力
64572
精华
21
QQ
发表于 2011-9-13 23:32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是新的《市志》里的吗?谢谢,辛苦。[em08][em12]
我们以一种社会责任做网、我们有优秀的团队、我们肩负公益五常的使命。(这里找我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客人  发表于 2011-9-14 21:27:13
[em17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

客人  发表于 2011-9-15 22:07:21
好多名人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

客人  发表于 2011-9-19 12:19:59

好长的故事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

客人  发表于 2011-12-6 16:44:49
[em06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

客人  发表于 2012-5-21 10:48:05
[em10]厉害  下了功夫  五常论坛真棒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

0

主题

54

帖子

1353

积分

仁义礼之士

Rank: 2

积分
1353
金钱
804
威望
0
经验值
312
魅力
129
精华
0
发表于 2014-12-4 16:48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陈芝麻烂谷子,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,给后人留下了什么?精神还是作品还是物质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高级模式
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Archiver|五常信息网(五常论坛) ( 黑ICP备06006344号

GMT+8, 2024-3-29 00:54 , Processed in 0.069348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